Nicole Wong's profile

燭盡光窮日本文化 ─ 藝伎

燭盡光窮日本文化 ─ 藝伎
還記得《藝妓回憶錄》裏,那雙動人心魄的藍眼睛嗎?整套電影把藝伎的一生,以內斂但深邃的戲劇方式娓娓道來,當時不少外國人都陷入屬於藝伎的神秘魅力。然而,你又知道真實中的藝伎是怎麼樣的嗎?​​​​​​​
在日本,藝伎這份職業被稱為「花柳界」。和我們的誤解截然不同,「藝」意指藝能,需要具有某些特定才能、精神和觀念;「伎」則代表在宴席上表演傳統日本音樂或演唱的女性。藝伎在江戶時代就已存在,在全盛時期,京都作為集中地,曾經藝館林立,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。隨着時間演變,具有四百年歷史的藝伎早已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,亦是日本文化流傳的載體。

這份職業充滿傳統東方女性特別的韻味,更充滿神秘色彩,令不少人心向往之,不過要成為光鮮亮麗的藝伎一點也不容易,除了恪守貞節,更要知書識禮。要成為藝伎,從十幾歲就要開始,學習文化、禮儀、語言等,一般到16歲就可以成為「舞子」,再轉為藝伎 。她們的職責在於藝伎的「藝」,分別是才色之藝和處世之藝,從歌舞到樂器,由言行到舉止,都要樣樣兼備,把「侍酒筵業歌舞」進行到底,滿足客人的精神需求,陪客人聊天、表演日本傳統歌舞、和客人一起做遊戲。藝伎聚集在置屋,客人需要透過置屋才可藝伎取得聯繫。而工作地點主要在料亭(傳統日本料理店)和茶屋(欣賞藝伎表演的娛樂場所)。藝伎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,她們深居簡出,只會於工作時才可見到她們風塵僕僕地出現,為藝伎披上一層神秘面紗之餘,更讓我們的好奇心增添幾分。
象徵藝伎的顏色是日本傳統文化中代表典雅和尊貴的白色,在日本白色有著純潔無瑕之意,可見藝伎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。藝伎除了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職業,更是一份榮耀,畢竟成為藝伎需要經過重重訓練,每日在嚴格的規矩下渡過, 直到現在也有不少女孩對藝伎有着美好的憧憬,也會加入這個行業,但真正成為藝伎卻寥寥無幾。

在二次大戰後,藝伎行業就開始蕭條,加上在1947年開始實施《兒童福祉法》和《勞動基準法》,因禁止兒童未足齡便失學及過早投入工作,導致藝伎這種需要由兒時開始培訓的工作來說十分不利,產生極大衝擊。而且工業革命後,其他日新月異的娛樂開始崛起,令藝伎這種傳統娛樂受到忽略。到後來泡沫經濟破滅,令藝伎業再度陷入低谷。據估計,目前京都上可稱為真正藝伎的只有200人左右。不少藝館把服飾、樂器變賣或場地出租,更有藝伎轉到夜總會當招待。
除了歷史因素,本身作為藝伎的要求就十分嚴苛,學習費用昂貴,並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,而且當中也可能因為訓練艱辛而放棄,而藝伎的規範嚴格且傳統,在越來越開放的社會上已經很少人能夠堅持,繼而令不少人卻步。而且藝伎的職業壽命一般到30歲左右,若果繼續擔當藝伎就要被降等,作為年輕藝伎的陪襯,試問曾風光一時的藝伎怎能接受這樣的待遇?雖然藝伎所接待的都是達官貴人,地位顯赫,但並非個個都能嫁得好歸宿,不少人風光不再,為求生活都淪落得到夜店招待,令人感到悲哀,藝伎業已經發展成夕陽產業,難以一時挽回當時的輝煌時光。

但我還相信藝伎業不會就這樣輕易消失,即使終身不嫁,藝伎仍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藝術僅,她們不再是女性的響往,男性的遐想,而日本文化的「門面」。藝伎曾作為日本文化外交的一環,接見外國政壇重量級人物,例如英國查爾斯王子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,不得過於奉承,有失國家尊嚴,也不得過於高傲,有損國家形象,這樣的重任並不是誰都擔當得起。現在世上仍有不同的角落流傳着藝伎的故事,以不同的形式吸引着來自不同地方的人,陷入日本文化的魅力。藝伎文化裏面承載着的是日本傳統藝術、日本歷史演變、日本文化瑰寶 ,它並不會消失,只會永存於我們的心中。
燭盡光窮日本文化 ─ 藝伎
Published:

Owner

燭盡光窮日本文化 ─ 藝伎

Published:

Creative Fields